筒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筒灯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小五金成就大产业铜螺丝

发布时间:2020-10-19 05:09:31 阅读: 来源:筒灯厂家

小五金成就大产业

县城一角

3月27日上午,邵东县委、县政府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邵东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将于4月6日至8日在邵东县城举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艰苦创业、破浪前行,该县“小五金”终于登上“长三角”经济带的大舞台,高调展示自己的风采。

邵东享有“中国五金之乡”、“全国三刀之乡”的美誉。全县“小五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五金工具生产和经营企业已发展到25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形成冶炼、锻造、注塑、物流完整产业链,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扳手、钳子、锤子等“小五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产值超20亿元,70%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日本和欧美等地。

众多小商贩变成大老板,一批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历经风雨洗礼,昂首走出国门。五金产业,成为邵东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凭借着中国·邵东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会的东风,邵东的“小五金”产业正酝酿着脱胎换骨,向科技含量高、品牌价值大、产品阵容强的现代五金转型升级。

起步小作坊 享誉大中华

邵东是著名的“五金之乡”,其五金产业起步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以土法炼铁铸造刀剑而开始,以生产刀剪五金而兴旺,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清末民初,在邵东县仙槎桥乡,当地铁匠善制刀剪,生产的剪刀、菜刀、剃头刀(俗称三刀)因其钢火好、美观大方、耐用好使而闻名云、贵、川、桂等地。谈起这段辉煌历史,曾担任仙槎桥乡元塘村30余年村支书的徐戊英无不自豪地说:“当时‘三刀’可以与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齐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仙槎桥、九龙岭的个体手工业者组建起邵东县仙槎桥三刀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为地方国营邵东县仙槎桥五金厂,厂址就设在徐戊英所在的元塘村。该厂先后添置热轧机,抛热清理机等设备,企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电工刀、旅行剪、四用旅行剪、军用刺刀等产品,远销国外,深受外商青睐。1979年,出口量达到50.32万把,曾跻身全国同行业8家知名企业之列。

改革开放以后,徐戊英想到了丈夫所在的邵东五金厂那些积压产品,做起了“小五金”生意。之后因为货源紧张,她干脆带头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家庭小五金加工作坊,主要生产锤子。

户户叮当响,家家炉火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邵东县生产“小五金”工具的人如过江之鲫,人们多以村为组织,进行作坊式生产,“小五金”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仙槎桥乡周边形成了10个专业村,每个村都有侧重,并各自形成了一定规模,专门生产一类或几类“小五金”产品。

仙槎桥乡马路村的宁远文,在1994年与弟弟宁登文筹措5万元开办邵东县邵仙五金工具厂,主要生产管子钳。“低矮平房,十分简陋,一台设备两个工人,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师傅。”当初创业的情景历历在目。宁远文说:“得益于毛家栗山五金市场的兴旺,第一年就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

毛家栗山市场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邻近仙槎桥镇。因为它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丰富的“小五金”品种,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五金”商人都来此进货,外地五金制品也纷至沓来,市场逐渐兴旺。1985年,毛家栗山市场内就建有顶棚3220平方米,设固定营业摊位864个,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以“小五金”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

到1990年,毛家栗山市场年成交额739万元,享誉全国,名播东南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邵东县城内规模居全国第三的五金专业市场——“中南五金大市场”建成开市后,毛家栗山市场才逐渐搬迁衰落。

“小五金”产品的生产繁荣了市场,市场的繁荣拉动了产品生产。毛家栗山市场作为邵东“小五金”展销会的雏形,为邵东“小五金”进军全国市场乃至世界提供了机会,也为外界了解、接触邵东“小五金”提供了平台。

“当时邵东小作坊生产的普遍现象是供不应求,采购商们都是排着队在等货。” 邵东县利鹰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顺德说。当初他就是在毛家栗山市场租了一个摊位,一边搞加工一边做销售,一步步发展壮大。

谋求新发展 做出“国际范儿”

2010年,大学还没毕业的王敏就回到父亲王顺德创立的邵东县利鹰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实习。那时恰逢当年广交会正在招商,王敏立即申请到一个展位。“那年广交会是第一次面向工厂招商,工厂自己可以在网上申请。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就行动了。”王敏说。

王敏满怀信心参加广交会,没想到却遭到冷遇。大多数客商对来自小地方小工厂的展位不屑一顾。“有一位外商对我的产品很满意,但一看到是‘邵东品牌’,当时便说了一句‘It is dangerous’(这很危险),扬长而去。” 王敏回忆道,“自己引以为豪的产品,在外商眼里竟然很危险,当时我整个人一下子就蒙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对于王敏的遭遇,宁远文深有感触:“我们以前作坊式生产存在场地不规范、生产设备陈旧,以及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外地客商过来考察,感觉到这样的生产无保障,没有安全感。”

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繁荣后,邵东家庭式生产的“小五金”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一把起子、一把锤子、一只扳手,都能催生出上千家同类企业,“小五金”产业集聚的低成本优势几乎用到极致,始终摆脱不了“低、小、散”的发展状态,不得不靠代加工来赚取微薄收益。

大学一毕业,王敏就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立志改变“邵东品牌”在广大客商尤其是国际市场上的形象。2011年,她赴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考察学习,引进碳钢生产技术,采用锻压生产技术替代传统的铸造工艺,为公司产品质量提升汇聚新的动能。

宁远文也清楚地记得,在2006年,刚铸造出来的1万件尖嘴钳销往杭州一家外贸公司时,因质量问题被全部退货,损失惨重。痛定思痛,她试图摆脱这种低端粗糙的生产方式。

借助邵东县政府提出“兴工强县”发展战略的东风,2011年,宁远文筹资购买18亩地,开始自己建厂,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通过滚动发展,到2015年时,完成自建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有专门的产品检验室,严格把关每道生产工序。

她把公司更名为邵东县美誉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并创建4个自己的品牌,其中美誉中文、英文商标在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当地著名的五金规模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

相较于宁远文,在五金行业从小耳濡目染的黄际祥属于后起之秀。“80后”的他在2006年进入五金行业,专业生产断线钳。他根据市场分析,在产品设计上,采取迷你型包装,主打中小型和灵巧牌,满足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市场营销上,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与福兴工具厂、金山工具厂等8家生产企业联合成立“翰达工具之家”,共同销售锤子、钳子、万能扳手等几十种产品,走出一条整合资源发展的新路子。

在邵东,像他们一样的五金制造企业家不胜枚举。如今,他们伴随着邵东县委、县政府的“质量立县”发展战略,改善生产条件、注重质量、培育品牌,五金产业迎来大繁荣、跃上了新台阶。原料改生(熟)铁为优质钢材,生产技术改铸造为锻压,品牌改仿造、贴牌、代工为自创,生产场地由小作坊逐步向现代化厂房转变,并加大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仙槎桥镇投资1亿多元的邵东县和天电镀中心有限公司,其先进的铬雾废气、含氰废气处理器以及废水处理工艺,每天5万件“小五金”的电镀量,让整个厂区无一点异味。如今,邵东的五金制造企业越来越注重环保,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此外,五金加工中心、电泳中心也在该镇相继建成。近年来已有10多家五金生产企业获国际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已免检进入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王敏的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产品生产及研发上,先后共成功申请9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外观专利,自主品牌LEYN(利鹰)成功创建中国著名商标。2012年和2013年,公司分别获得了瑞士SGS认证和德国TUV认证(即莱茵河认证),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2015年底,产品更是通过了欧盟的CE检测,获得欧盟CE认证,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目前,邵东县五金制造企业多面“开花结果”,五金产业跳出了传统五金圈子,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产品种类已由单一的刀剪、锤子生产向钳子、扳手、起子等多样化发展。与浙江永康、张家港大新、广东中山小榄等地,成为全球知名的五金生产、出口基地。

搭建大平台 打造升级版

4月上旬,在位于仙槎桥镇的邵东县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该工业园自2016年12月13日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已有30家五金制造企业签订入园协议。

邵东县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是邵东县委、县政府主导创建的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推动行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20亿元,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园区将规划建设“小五金”科技研发中心、集中锻压中心、仓储中心,引导金属工具制造及其延伸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整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五金研发和生产销售基地。

“发展需要平台,大发展需要大平台。我们的目标是把邵东打造成中国的五金之都。”邵东县委书记沈志定说。

2015年以来,邵东县又围绕金属工具制造及延伸产业和环节,安排特色县域经济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生态产业园建设融产品展销、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人才培训、政务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销服务平台。整个平台按照“三馆一中心”(金属工具产品展销馆、打火机展销馆、皮具箱包展销馆和人才培训中心)模式建设。

该县还全面统筹整合资金,按照“集中财力、能整尽整”的原则,整合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统筹用于金属工具制造及其延伸产业项目建设。在全面推进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的同时,3年安排3000万元(每年1000万元)加速老工业园升级改造进程,完善下水道、人行道、断头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五金产销基地。

邵东县的五金生产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王敏为给公司腾飞打造更高的平台,主动出击,与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五金进口商新繁荣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邵阳东方神鹰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把生产基地搬进邵东生态产业园。新基地在今年3月份开始投产,年产值预计可达1.2亿到1.5亿元。

同时在包装设计上,该公司采用环保PP卡包装,这样不仅符合环保的世界潮流,还把产品的利润以及附加值做了上去。在2015年3月的亚太五金展上,东方神鹰的产品得到了很多世界大牌公司的认可。“如今,我们的产品与德国、日本、美国的大创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打入世界高端市场。”王敏兴奋地说。

近年来,邵东县委、县政府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创建活动,设立高额奖金,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研发中心,以及“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的创建。黄际祥的翰达工具之家注册了虎豹、祥利两个商标,且虎豹正在申请湖南省著名商标。

“推动邵东五金产业的创新与蝶变,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工作。”邵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周玉凡介绍说。

为此,邵东正在着力打造“三个升级版”。

着力打造五金产业升级版。走特色产业鲜明、专业技术升级、产销跨域融合、厂商全球联盟的发展路子,实现五金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135工程”),即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五金工业园区,培育3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五金企业,小工具和家用五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着力打造五金园区升级版。2016年12月,邵东县启动了邵东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今年10月将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五金研发和生产销售基地。

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升级版。以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为支撑,借助3D打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县各类企业“量体裁衣”,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机器换人”。建立博士工作站和专用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小背景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振兴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邵东县首届五金机电博览会应运而生。该县旨在通过展会平台,确定五金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用合作的力量、共赢的方式推动五金产业升级换代。

如今,邵东“小五金”正在以笃定理性的姿态、坚定稳健的脚步,拓宽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向着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铿锵前行。

搅拌器

一次性手套

供水涂塑钢管

固体饮料代加工